在全球經濟情勢瞬息萬變的當下,企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以台灣為例,美國川普政府提出的「對等關稅」政策,以及新台幣的急劇升值都會導致出口導向的企業的獲利風險大幅增加。面對這種「計畫跟不上變化」的局面,以往我們習慣於可預期的變化,或是在計畫的同事就會加入敏感度分析,以應對最佳或最壞情境。然而現今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種難以理解的「動盪」,這種變化已經超越了傳統風險評估的範疇。
本篇文章核心聚焦於「教育訓練策略」,首先需要先理解策略層級的意涵,以及教育訓練策略是在哪一個層級。
企業策略通常分為三個層次:
- 總體策略:從公司整體角度出發,規劃長期發展方向和資源分配,如獲利目標、IPO規劃等。
- 事業策略:針對公司的不同事業單位或產品線,制定競爭策略,如新產品開發、市場通路等。
- 功能性策略:各部門為響應公司總體策略和事業策略而發展的具體執行方案。教育訓練策略即是人資部門因應公司整體目標而發展出的功能性策略。
在當前動盪的局勢下,即使總體策略尚未做出具體調整,但獲利風險的增加已迫使功能性策略必須做出相應改變。教育訓練策略的制定,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進行考量與調整。
三大策略維度:重塑動盪下的教育訓練
1. 長期 vs. 短期:從「教育」轉向「訓練」
傳統的教育訓練常以「教育」為主,是長期的培養,甚至為公司未來可能的發展儲備「nice to have」的知識與技能。然而,在企業獲利風險增高的壓力下,教育訓練策略需向「短期」方向移動,更聚焦於訓練。
這意味著課程內容更強調即時見效的實用技能。過去的「nice to have」課程可能需要被暫緩,而優先聚焦於「must have」的必要技能。
2. 投資 vs. 費用:從「回收」轉向「節約」與「分配」
教育訓練的本質是投資,著眼於長期的投資報酬率,並傾向於對少數人才進行集中培養,制定個人發展計畫(IDP)。但在獲利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教育訓練策略可能需要從「投資」思維向「費用」思維挪移。
轉向費用思維,公司應更關注成本效益和節約,也意味著決策的靈活性,不再拘泥於長期規劃,可以根據實際需求快速調整。此外,資源的分配也可能從集中培養少數人才,轉變為更廣泛地分配給基層或更多同仁,確保基本的訓練需求得到滿足。
3. 進攻 vs. 防禦:從「多元嘗試」轉向「聚焦核心」
在穩健時期,教育訓練策略可能更偏向「進攻」,鼓勵員工積極參與、增加培訓頻次,甚至鼓勵內部講師自主研發課程、建立知識庫,並進行多元嘗試,探索「nice to have」或長期才能見效的項目。
在獲利風險高漲的背景下,教育訓練策略應更傾向於「防禦」。包括:
- 減少培訓頻次或干擾:盡量減少教育訓練對員工日常工作的干擾,讓他們能更專注於手上的核心工作及市場競爭。
- 專業分工與外包:將課程開發和培訓執行交由專業機構處理,讓內部員工專注於本職工作,提高效率。這是一種將資源最佳化配置的防禦策略。
- 聚焦基本與必須主題:課程內容應從廣泛探索轉向更基本、更必須的主題,確保所有培訓都直接服務於企業生存與應對當前挑戰的需求。
動盪時代下的教育訓練策略:快、省、韌性
綜合上述三個策略維度,動盪時代下的教育訓練策略應具備三大特性:快、省、韌性。
- 快:強調「即學即用」和「立竿見影」。
- 省:著眼於教育訓練的「總成本效益」。
- 線上學習優先:相較於實體課程,其彈性的特質,能讓員工可以利用碎片時間學習,降低對工作進度的影響。還能省下員工必須在工作時間上課的機會成本。
- 提高企業韌性:讓企業更能應對外部衝擊。
- 專注核心,適度外包:讓員工專注於市場競爭和核心業務,將教育訓練等非核心業務外包給專業機構,以提高整體效率和專業度。
以今年104人資市集推出的「全員必修課」為例,初衷是幫助中小企業補足教育訓練資源的不足,政府對三十人以上的企業所要求的方面,例如性平、資安、智慧財產權等,很多小企業內部是沒有這些資源的。其實,許多500人以上的大型企業也認同這些課程的價值,因為它們能有效節省內部準備教材、組織直播課程的時間和資源,同時確保專業的培訓品質,並讓員工能更專注於市場競爭。
此文章內容摘錄自104 talks 動盪時代下的教育訓練策略 講座,歡迎免費幫自己或同仁報名!

免費企業培訓資源,歡迎取用:


